母親做的鞋在村里是出了名的,不僅樣子好看,上腳舒服,還顯瘦,單的、棉的、綁帶的、方口的、男士的、女士的、大人的、小孩的,花樣不一,鄰里鄉(xiāng)村的嬸嬸都愛來找母親要鞋樣,母親高興地帶著嬸嬸們走進屋里,揭開炕上的席子,一副副鞋樣平平整整地壓在席子下面,仿佛珍藏的寶貝一樣,母親找來一張舊時的掛歷,照著原來的鞋樣,裁剪下來,還適時進行改良,“你家娃腳胖點,我把鞋樣給擴大了一點……”
那時家里人穿的鞋都是母親做的,尤其是我和哥哥的鞋,不僅腳長的快,還特別費鞋,一年下來單的、棉的得做好幾雙。白天母親忙著農活,空隙時間將晚上做鞋的材料準備好,最重要的事就是打袼褙,舊衣服剪成布片,一層舊布一層漿子粘在一起裱成厚厚的,待晾干后,晚上母親安心地坐在昏黃的燈光下一針一線開始做鞋。
最忙的要數(shù)冬季了,老家的氣溫平均零下5℃,滴水成冰,沒有一雙暖和的棉窩窩,腳肯定是要凍壞的。母親早早提前找好鞋樣,給每個人做雙什么樣的鞋已在心里盤算好了的,對于誰穿多大的,母親早已了如指掌。天還未冷街上的小攤已經冒出各種做棉鞋的布料,每年都有流行的元素。花十幾元扯上兩尺布料,絨絨的面料里帶一點點海綿,增加了棉鞋的保暖性。顏色明艷的,適合小孩,顏色深沉略帶暗花的,適合男士,母親的審美角度總是能在眾多的布料中,挑選出看似不起眼,穿在腳上非常好看的花色。那時候街上也已經有賣的輪胎鞋底、泡沫鞋底,不僅減少做鞋時間,而且耐穿,鞋底不易濕水。
夜里,母親在打好的袼褙上,剪出鞋底的樣子,用摸起來舒服又結實的舊布包住壓好邊兒,這就是“鞋墊子”的雛形,之后在鞋底與鞋墊中間填上一層薄厚適中的棉花。接下來便是做鞋面了,先是在袼褙上剪好鞋面的樣子,然后在海綿布料上剪下鞋面,再在海綿面料里面加上一層暖和柔軟的里子,鞋面做好后,母親會用白色的布條將鞋面邊進行封口,就像現(xiàn)在的小白鞋一樣,周邊白白亮亮,再在鞋口的地方用毛茸茸的布縫上一圈,不僅好看,而且暖和。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納鞋幫,只見母親把穿了細麻繩的大針從鞋底下面使勁穿進去,把鞋幫和鞋底一起穿透,用力拉緊,如此反復,待一雙鞋納完細麻繩在母親的手上留下一道道勒痕,母親卻從未停下手里的針線。
母親細致、有條不紊地做著一道道工序,瘦小的身影在燈光映襯下顯得無比高大,在我迷迷瞪瞪進入夢鄉(xiāng)的時候母親還在燈下,一層一層,一針一線,我有時竟看不懂母親究竟是怎樣將一塊塊碎片縫合在一起的。待全家人的鞋做好后,母親的腳上還是去年的舊棉鞋。母親卻說:“腳上還有啥穿呢,慢慢做……”做完當下穿的,母親又忙著給我們準備過年穿的新鞋。
那時候教室里沒有空調,穿著母親做的窩窩鞋,冬天里從沒有凍壞過腳,大年初一過年的時候,穿著好看又舒適的窩窩鞋,在伙伴面前不知道有多得意,那一雙雙溫暖又樸素的棉鞋,承載了美好的童年和母親濃濃的愛,F(xiàn)在母親穿針線已經看不清了,她時?嘈ψ约嚎p個東西,針腳都歪歪扭扭,而且伴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各種款式的鞋吸引著人們的眼球,母親的窩窩鞋逐漸失去了光彩,她也不再熱衷于做鞋,但那屬于時代的記憶和暖暖的親情永遠印在了我的心里。(工會辦公室 程文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