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吃恁貴哩,咱家去吃哩。”
“咋又買衣服哩,柜子里頭衣服多的穿不完。”
“回來時別買東西哩,家里什么都有,什么都不缺。”每次帶父親去吃飯,給他買衣服買鞋子,回家?guī)┧、補品回去,他都會這么說。不僅說,還要佯裝生氣,就怕我們花錢。
父親一生過著樸素的生活,省吃儉用,從沒有大手大腳的花過錢。他把省下來的錢,給我們蓋房,給我們結(jié)婚,給我們養(yǎng)娃,自己卻不肯花一分。這些年考慮到父親上了年紀,應(yīng)該好好享受下生活,不能再那么樸素地活下去,也不能再那么“摳”了,所以不管父親如何反對,該買的、該帶著他去享受的,我們二話不說一定得辦到。因為我們知道父親“小氣”,舍不得給自己花錢,但我們的錢已經(jīng)花出去了,他也舍不得浪費,那么買的那些補品、衣物,他也必須得“消費”,拿捏了他這塊“軟肋”,對他的愧疚也就有所補償了。
是的,對于父親,我們做子女的心中除了感恩,最大的就是愧疚。父親一生為家操勞,自己沒過幾天好日子。小時候,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,都先滿足子女,自己一身補丁能穿幾年。記憶里最深刻的就是他常年穿著的那件背心。那是一件藍色的工字背心,是八九十年代工人間流行的款式,夏天穿涼快,冬天還能穿在里邊當秋衣。父親這件背心跟隨他有五六年了,兩根筋已經(jīng)從寬寬的變成窄窄的,像兩股線掛在肩頭,前后有幾個指頭大的洞。夏天的時候,他經(jīng)常穿著這件背心,也不懼別人的笑話。我記得鄰居常調(diào)侃他:“老四,你家也不算窮,咋就恁摳門哩。”父親則打趣的說:“破洞涼快哩。”母親常勸他把舊衣服扔了,穿新衣服,父親卻生氣,即使母親把舊衣服扔了,他也得想方設(shè)法的找回來。那件工字背心最后已經(jīng)洗的看不出原來的顏色,面料皺了起來,沒辦法再穿了父親才換下來,不過還是沒舍得扔,做了家里的擦桌布。
父親對自己極端地摳門,對子女卻幾乎是有求必應(yīng)。我們上學(xué)時,白球鞋在當下很流行,父親二話沒說,一人給我們買了一雙;有陣子學(xué)校突然流行起吹口琴,父親不知從哪看到了,也給我們買了口琴,這些物件在當時可不算便宜,父親卻說“孩子的事情怠慢不得。”他總是這樣,凡事先想著孩子,凡事先為了孩子,寧愿自己苦點累點,也不愿意讓孩子受委屈。他把自己最好的都給了我們,卻從不想要一份回報。
如今父親老去,而我們長大,有了帶他吃香的喝辣的,為他添置衣物,帶他游山玩水的能力。時光不待人,歲月不愛人,在父親老去的時候,我們也能替他分擔一些風雨,帶他看遍山川,許他下半生的舒適和幸福。(計量檢驗中心 彭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