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忙半個月,秋忙四十天。秋天是收獲的季節(jié),很多作物都是在秋天成熟。玉米、花生、芝麻、紅著、稻谷等農(nóng)作物都是在這個季節(jié)收獲。而收割稻谷是秋忙中最重要的農(nóng)活。道路兩邊稻田里一片片金黃色的畫卷映入眼簾,兒時 “秋忙”時節(jié)稻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就不斷的涌入腦海。
水稻也叫稻谷,其全身都是寶。稻谷秸稈叫稻草可以用來喂?;虍敳窕饋碜鲲?,也是造紙原料之一;谷殼也叫米糖,可以做成飼料來喂豬;大米不僅可以食用,還可以釀酒、制糖。水稻分為早熟、晚熟品種,一般和日照、氣侯有關。稻谷從插秧到收割,大概三個月時間。種植水稻相對來說比較省事,只要水源充足就基本可以豐收了,不像種植其它作物那樣費勁。
兒時,打谷子都是用拌桶。收割時,需要提前一周左右把稻田里面的水放干。稻田邊上基本上是羊腸小道,需要人工把拌桶扛到田里,然后在拌桶周圍圍上竹席,防止谷子外濺造成浪費。
開始打谷子時,大人們提前把稻谷割倒,把谷穗分兩邊整齊擺放,中間留出一個可以容得下拌桶來回移動的過道。拌桶的正前方左右兩邊各站一個人,手里握著割好的稻谷,左邊的人把稻谷高高舉起,再使勁摔下去,隨后向拌桶里面靠一下;右邊的人照著同樣的動作,來回重復著,直至把谷穗全部拌干凈為止。打谷子是個技術活,在拌捅上拌谷子時要不停的翻轉(zhuǎn)稻草,否則會有谷子留在稻草上,打不干凈。拌桶兩邊的稻谷打完了,大家就拖著拌桶往前拉。過一會兒拌桶里谷子裝滿了,需要把里面的雜草清理一下,裝進口袋里面。除了打谷子、裝谷子外,綁稻草也是一門辛苦活,稻草一把一把綁好蹲在田坎上,等稻草曬干后運回家。
上初中時,縣城周邊已經(jīng)用上了腳踩式打谷機,這個打谷機比拌桶方便了不少,最主要是稻谷打的很干凈。打谷子時,兩個人各拿一把稻谷,放在打谷機轱轆下,腳使勁的踩,飛速旋轉(zhuǎn)的輪子把稻草上的谷子打的干干凈凈,腳踩式打谷機比拌桶打谷子效率提高了不少。
再后來,人們開始在腳踩式打谷機上安裝小型柴油機。經(jīng)過改裝后的打谷機,再也不用腳踩了,打谷子的效率提高了不少。再也沒有拌桶打谷子胳膊疼,腳踩式打谷機打谷子腿疼的痛苦了。
但是無論是從拌桶還是發(fā)展到電動式打谷子,割谷子還是必不可少的勞動。割一天谷子下來絕對是腰酸胳膊疼,還要用風車把里面的雜草風干,曬干,直至把谷子裝進糧倉里,把稻草運回家,才算完成稻谷收割。
隨著農(nóng)業(yè)機械化的普及,平川地區(qū)已經(jīng)用上聯(lián)合收割機。自動收割、風干、裝袋,全程不需要太多的勞力,使得收割稻谷更加方便快捷。
農(nóng)村的生活是真的辛苦。一年四季,起早貪黑,面朝黃土背朝天,任憑風吹雨打太陽曬,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也攢不了幾個錢。現(xiàn)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,留下來的大多是年老體弱的老人,已經(jīng)不能下田干活了?,F(xiàn)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會種地了,干農(nóng)活的手藝也將在這代人手中失傳。
曾經(jīng)的童年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從前。兒時,打谷子的場景已漸行漸遠,山谷中再也沒有回蕩不息的打谷聲。(旅游后勤部王利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