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高聳的峭壁有沒有想過,對于氣勢滔天的波濤,要把它送下萬丈的淵底,成就一道灼熱的彩虹,還是將它阻攔分割,聚成涓涓的溪流重新上路。足以得知的是,生而有之的棱角在生活的洪流中無疑會被沖刷撕扯,每個人用自己的思想打磨一個合適的形狀,然后貼在命運的模具上,體會獨有的觸感。
有所相爭時,命運仿佛變成馴獸師,而我們則變成了柏拉圖譬喻中“被鎖在山洞里的愚人”。其中也不乏身陷泥潭仍仰望星空者,出其不意地回過頭去,轉(zhuǎn)瞬間領(lǐng)略大千世界,是忍一時之痛,突破桎梏,還是與命運的安排長相廝守,隨遇而安?
木心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,談及文革時期遭遇的磨難時說了這樣一句話,對著他的仇敵,對著那個時代,對著黑暗的日子:“你叫我要滅,我不!”鏗鏘有力,落地有聲。這是一種拒絕毀滅的精神,置身于越困厄失常的環(huán)境,這種精神點亮的燈,愈發(fā)照見了不屈之心的明凈,將靈魂從地獄的邊緣拯救回來。
命運的圍城如果一時難以沖破,改變自己也不失為最好的選擇,將自身的硬刺拔下,以柔軟的擁抱化解與世界的隔閡,也許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適應(yīng)并不是妥協(xié),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未嘗不可。就像被馴養(yǎng)的魚鷹,不計較漁夫的利用,不苦尋逃脫的可乘之機(jī)。安于現(xiàn)狀,怡然自得,過著與人類互利共生的生活。生活對一個孩童的改造也往往如此,從懵懂一路長大,洗禮風(fēng)雨,慢慢地懂得處世,成熟的人既懂得現(xiàn)實的禁錮,也會適度聰明地圓滑,懂得什么時候爭,什么時候讓,什么時候謙讓他人,什么時候堅持自己。
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既要與世俗同流合污,又要對其投以冷眼。”這句話道出了最聰明的處世方式。有的人年輕氣盛,于是在與世俗抗衡的途中負(fù)傷累累,有的人天生傲骨,不肯放低自己的姿態(tài)以免淪陷污濁。然而世間百態(tài),難以悉數(shù),人生五味,各自體會。只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,清楚地判斷自己的境遇,就該為自己確立獨有的姿態(tài),懦弱還是強(qiáng)硬,柔軟還是倔強(qiáng)。黃庭堅的詩之所以卓爾超群,過眼難忘,是因為他博采眾長的同時在詞句中融入了強(qiáng)烈的個人特色。一個人如果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,必然是已經(jīng)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處事方式,并且為之不懈堅持。
倘若我們都能與世界磨合出一種自己的觸感,那么有形的生活中不再有無形的圍城。城里的人可以在自己所處的土地上,安享平凡卻有滋有味的生活。城外的人可以不再徘徊怨嘆,尋找屬于自己的路。相同的是,所有人感觸到的生命,都鮮明而深刻,它的形態(tài)也許多變而斑斕,它的底色一定溫暖而明亮。(煉鐵廠 陳晨)